LCD液晶顯示屏不良現象的原因分析,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電性不良:
【短路】客戶稱為開機長鳴、鳴叫、交短、漏光。它是因為LCD中不該連在一起的拉線卻連在一起,伴隨大電流無窮大(電測掃描會叫),在模組中顯示字節某些比較淡或缺筆畫。
【大電流】在模組上的表現為顯示淡、模糊或電池損耗快,如果電源供電則可視為正常,電測時電流較大。
【斷路】客戶稱這之為少畫、缺畫、斷字,實際上是ITO被刮傷斷開,模組上看到的也是缺畫。
【蝕刻不足】客戶稱之為黑點、多點,模組或電測機上表現為多了一塊圖案。
【蝕刻過度】客戶稱之為字細、字變形,模組或電測機上顯示的為某個字節的一部分缺掉。
【字淡】批VOFF電壓較高,客戶一般叫字淡、色淡。分為兩種情況:1、局部字淡。由大電流引起的;2、整體字淡。與液晶配比或制程條件有關。判定方法:廠內為電測時在同樣頻率下,同樣的視向與樣品對比樣品字體黑度,在黑度同時,電壓差異大于一定范圍時,廠內判NG。模組上則是顯示模糊才能說字談。
【鬼影】即字深在同樣的電壓下,同樣的視向與樣品比對字較樣品深一些,在模組上顯示就是不該出現的字節在不點亮時也隱隱約約看見,影響了對比度。
【漏光】顯示字節有的較其他字節要淡。不顯示的字節鬼影程序不一致,也就是字節不均。
【導電不良】客戶稱之為閃爍、字節閃爍、字節模糊不清、接觸不良、晃動、顯示不全、半顯、缺畫...原國是導電性不好,電測時正常電壓下顯示為某個字節或某一部分字節顯示不穩定,在點模糊或不顯示。但將電測機測試,電壓調高時,又可以正常顯示,這是與“斷路”的區別。
【表面不均】客戶一般稱灰度不均、顯示不均、字節不均、白點、黑點、污點...電測時顯示某個字節上會有白色或黑色的小點點,而且這些小點點一般會隨著電測機頻率的高低和電壓的大小而縮小或擴大,模組顯示變是如此,幫判斷表面不均是模組的頻率輸出電壓對工廠來說很重要。
【圖白】客戶稱之為字缺、字節缺少一部分。
二、外觀不良
【內污】客戶稱之為黑點、污點、纖維。批LCD內有纖維。
【內刮】客戶稱之為黑線、白線,PI被刮傷表現為線條刮傷。
【顏色不均】客戶稱之為色彩不一致、彩虹,即LCD的色彩不均勻,在中間彩虹或杠邊彩虹以及彩色條紋不均,主要從色彩上來講。
【底色不符】一般指LCD整體的顏色與另一些LCD的整體顏色差異很大。一般不與樣品相比。
【破損】客戶稱之為鏡片壞、碎裂。即LCD受損部分殘缺、破損有角落和邊緣破損以及導電層破損。(即出PIN的一邊破損,一般是人為因素較多,公司與客戶皆有可能造成)
【切裂不良】Y軸切割、X軸裂片造成一部分突起或凹陷。
【PIN刮傷】即LCD與PIN一邊(即通常所說導電層)PIN被刮傷、割傷引起斷路、導電不良等??蛻粜蘩頃r易造成。
【偏光片刮傷、刺破】客戶稱之為鏡花、鏡面模糊。即偏光片受損或受到刀片等堅硬手的損害(客戶放置使用不當會造成)。
【偏光片水紋】偏光片上有一道道條紋,要背光源才能看到,由于貼片后用酒精或丙酮擦導電層臟污時,酒精或丙酮滲入所致,客戶也有可能在擦PIN時滲入。
【無保護膜】即偏光片表層的保護膜被撕下。(一般是IC壞,修理時以為是LCD壞而取下)
【偏光片氣泡】貼片后LCD表面偏光片有小汽泡,不影響LCD使用性。
【貼反】客戶稱之為貼錯,指偏光片貼反了,本該貼在下片的卻貼在上片。
【凸點、纖維】貼片時有灰塵、纖維等污染物落入LCD表面或偏光處本身有臟污造成。
【偏光片腐蝕】即偏光片與某些液體發生化學反應被腐蝕而變色或變形。
【混料】有不同種類、性能的產品混入,有版次混入不相同型號的混料,有混入外廠家的LCD,有不同時間的LCD相混,以LCD導電層上的標志作為判定依據。